不建议和前任复合,除非出现这种情况
在最近的热播剧《玫瑰的故事》里有一个情节,女主发现男友欺骗了她,她歇斯底里了,但清醒以后她说,我还没有爱够。
因为没有爱够,所以她没有选择分手。没有爱够所以不甘心,但等我爱够的时候,你要走便走吧。
这就是最近热议的“脱敏式复合”,因为感觉没有爱够而复合,直到确认彼此没有再在一起的必要。
不过,和室友一起追剧时,她看到这个情节忍不住吐槽:“这不就是分手的时候不死心,找个借口再在一起?最后又分手了,不就是发现真的不行,彻底死心了呗。”
确实,对一些人来说,他们有足够的理智和心力来应对关系的戛然而止,但对另一些人来说,如果关系结束了但爱还没有,不把这些爱倾倒干净,是没有办法继续好好生活的。
这时,脱敏性复合这种“吃回头草”的举动,居然成为了一种有用的解法。无论是复合以后关系发生了转机,还是终于爱够了,能坦然地结束关系,对他们来说,都是不错的结局。
那今天,我们就来聊聊这个“脱敏式复合”。
当爱的过敏尚未结束
复合就成了一种脱敏治疗
爱上一个人的时候,我们的感觉很像是对ta过敏了。
我们对所有关于ta的信息都过度反应:总能在嘈杂的环境里听见ta的声音,在成串的文字中发现ta的名字。Ta的一举一动总是有如此大的威力,让我们心跳加速、面红耳赤。
而感情的终结和关系的终结并不总是同步的,即使已经说过分手,但对那个人的过敏并不会这么轻易地就一键消除。
一旦感情还在,对方对我们的影响就还在。
好好的一天,只是因为看到对方发了一条动态,就开始烦躁不安,忍不住猜测对方字里行间的意思;
白天理智分析,觉得自己分得好,深夜又突然被情绪击中,崩溃大哭;
刷到有趣的,或是对方喜欢的内容,第一时间还是想分享给ta,而手指在选择分享人那一刻的停滞,又提醒我们关系已经结束;
要是不得不见到面,那就更糟了,任何一点互动都会激起情绪的惊涛骇浪,接下来的一整天都心神不宁。
......
朋友们这时候可能已经看不下去了,好话也说了,激将法也用了,最后摇晃着没出息的我们,质问我们是不是恋爱脑,怎么戒个人都戒不掉。
但是,不一定是所谓的“恋爱脑”才会这样。
分手后的反应可能每个人都不尽相同,但是“没爱够”,是一种很像强迫症的感受。
在1999年的时候,心理学家们就发现浪漫爱情发生时,人们的身体出现了类似强迫症发作时的反应[1]。
刚刚坠入爱河6个月内的人们,血小板中的血清素载体的密度与强迫症患者的密度极其相似,显著地低于普通人,而血清素载体与强迫观念和强迫行为有关。
而这时分手,血清素载体的密度还留在热恋时的水平,那我们的行为就会像一种无望的强迫性重复,无法自控地思念对方,不断地刷新对方的社交账号主页。
同时,我们的大脑也会经历类似药物戒断一样的反应。Fisher等人扫描了那些刚刚经历了失恋的人们的大脑,发现他们的大脑中与奖励和成瘾相关的区域被激活,就像刚刚开始戒断药物的人一样。
这些反应和过程都不是我们自己能够控制的,分手的痛,也是一种真实的痛感。
这时,脱敏性复合,就有可能起作用。这就像我们身体过敏时,有些医生会采取的免疫疗法,让我们安全地暴露在过敏原中,直到逐渐获得健康的免疫力。
我们回到关系中去,再次暴露在那可恶的过敏原面前,再去相处一段、再去爱一段,说不定免疫力就提升了,所有的问题也有了解答。
脱敏性复合
确实有意想不到的益处
想回到关系里再续一段,除了能再给我们的大脑一段时间去适应,在认知上,也有一些益处。
·它允许我们充分哀悼
分手,是一种丧失。我们需要哀悼亲密感的丧失,回家后已经不再有人在家里等着我们,从此以后我们是孤零零的一个人;我们也会经历目标感的丧失,那些彼此曾经计划好的旅行和未来,此刻都已经灰飞烟灭。
而面对丧失,我们总是会感到哀伤。这时,我们就需要一个哀悼(mourning)的过程。
弗洛伊德在他的著作《哀悼与忧郁》里,强调哀悼为一个健康且重要的过程。我们在经历丧失以后,需要一段时间不断面对丧失的事实,为之持续充分地悲伤,也就一点一点接受了丧失的现实。
而这时,当我们不能够独自一人去进行哀悼时,回到之前那段关系里会给我们安全感和抚慰。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承受猛烈的丧失,那么就让我们拉着手再走一段,充分地哀悼后,或许就能独自往前走了。
而在充分哀悼的过程中,经过回忆和反思,我们投注在丧失之物上的情感会回到我们自己身上,准备好投入到下一个人或一段关系中。
也就是说,哀悼失去的关系,是为了脱离那段关系。
这时,无论是继续和这个人爱下去,还是能够坦然地走出这段关系,都是哀悼完成的意义。
·它能够帮助我们认知闭合
除此之外,很多时候关系的终结会让我们感到不甘心。为什么分手了?是我的错,还是ta的错?是这样的人不适合我,还是我们有误会没有解开?
这时,我们会陷入一种认知不闭合的状态。
分手的时候ta说,我们不合适,你总是不反思。Ta说的是真的吗?我如果做得更好,结果会一样吗?
其实只是大吵了一架就分手了,是不是好好坐下来聊一聊,能和好呢?
当时我觉得ta太沉闷,给的回应和感情不够多,是不是因为ta的性格就是如此呢?而我没有找到和ta更好的沟通方式?
......
当戛然而止的关系中有太多开放式的问题没有得到解答,对认知闭合的需求会推着我们回到关系中,去搞清楚那些困扰着自己的、不明不白的问题。
把没讲完的故事继续讲,直到我们终于可以看清结局。这个结局无论是不是happy ending都已经不太重要。
通过重新体验这段关系,我们可能终于有了一个解答:原来我们就是不合适,原来我没有做错,或是原来我们之间还有这些误会。
而这些解答则有可能成为生活的转机,无论是能更了解什么样的人才适合自己,还是将误会解除。这时,认知终于完成了闭合,我们也就不再耿耿于怀。
但这几种情况
建议复合时三思
实际上,分手后再复合的事情并不少见。在一项2009年的调查中,有44%的人报告过他们曾经与前任复合,70%的人在分手后有过复合的念头;
当然,复合以后关系的走向也是好坏参半,有大约50%的情侣在复合后会再次分手。
想和前任复合是很常见的现象,然而,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在复合中成功脱敏,也不是所有关系都有必要脱敏。
如果我们发现自己身处以下这些情况,选择复合时,一定要三思:
·总是习惯把关系看得比自己更重要
一段关系的结束,会影响我们的自我概念(self-concept)。当两个人在一起时,他们的自我概念总是会有部分重合,“我是我,同时我是ta的恋人”,这就是可能重合的部分。
但是对于一些人来说,在一起时,“我是ta的恋人”这个概念会超过“我是我”,从而在关系结束后遭遇更大的丧失感。
如果在每一次的关系中,关系的概念都大于自我的概念,那么复合对他们来说并不是一个重建自我的好方法,他们反而更容易在波动的关系中一次一次重新受挫。
这时的复合只是在表面上粉饰了自我概念的不稳定,而没有真正地解决他们的底层问题。比起复合,他们更需要的是支持性的环境,和对自我更多的关注和滋养。
·有焦虑依恋的倾向
焦虑依恋型的人,会对关系中的不稳定性尤其敏感,他们更容易在关系中感到患得患失。即使是一段运行良好的关系,有焦虑依恋倾向的人,也会更担心和更害怕关系的终结[8]。
关系一旦真正地破裂,再去重建关系,那么接下来必然需要面对更多不确定。
对他们来说,对于缓解痛苦的欲望是大于想去爱、想去愈合的欲望的;如果这时复合了,焦虑表面上获得了缓解,但分手过的隐忧还是存在,这可能会激发他们更深的焦虑。
·这段关系中曾有过暴力行为
当关系中出现暴力行为时,复合绝对是不应该考虑的一件事。调查发现,困在关系循环,即分分合合循环多次的关系里的人们,比起其他人,有更高的比例遭受关系暴力,无论是精神上的还是身体上的。
关系暴力是关系中最显著的红线之一,实施关系暴力的人通常是无法建立健康的关系的,他们给人们被爱的感觉,通常都是不靠谱的。这时如果想回到关系中“脱敏”,只会卷入更大的麻烦。
朗伍德大学心理学教授、神经研究主任Catherine Franssen博士曾说:“失去爱可不像按一下大脑的开关那么容易,这是一个忘记习惯和联系、改变激素和神经递质以及改变行为的过程。”
关系或许可以通过一句“分手吧”的宣告,一个彼此删除拉黑的举动结束,但爱不是。很多道理大家理智上都清楚,可是,残留的爱、犹豫和怀疑,都有可能让已经分手的两个人重新走到一起。
这种强烈的过敏反应并不会随着关系的终结而停止,很多人都还需要时间,需要一些自救的举动,去重新建立起对一个人、一段丧失的免疫系统,才能收拾好自己,去面对新的关系。
在社交媒体上,我们经常看见有人在悬而未决的复合中“求骂醒”,评论区经常也是冷嘲热讽:骂你有什么用?你会听吗?
这种训斥也很痛快,也不是没道理,可是,在爱情这件事上,有些人就是需要亲自去走一段弯路。
这段弯路或许会重新经过那段已经结束的关系,但只要能好好哀悼,能重新找回自己,路上的曲折就都算有意义。
- 上一篇:挽回为什么要断联,断联要多久
- 下一篇:让对方主动求复合的三大绝招
评论列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