为什么你在婚姻里感受不到爱
在婚姻中感受不到被爱,原因很直接。有点长,建议耐心看完,你才能真正认识自己,找到自己的幸福,男女都一样哦。
1.缺乏沟通交流。
那些看似“平凡”的夫妻,实则心灵相隔甚远。正如作家廖一梅所言:在人生的旅途中,遇见爱与性并不稀奇,真正难得的是遇见理解。尽管生活在同一个屋檐下,两人似乎已熟知对方的脾气秉性、生活习惯,然而内心深处,我们可能并未真正了解伴侣。
表面上为夫妻,本质上形同陌路,同床异梦,共同拥有孩子和家庭,这些都是事实,但两人间的关系实则是一种“假性亲密关系”。
真正的亲密在于双方情感的紧密联结、深度交流、相互理解和信任。
而假性亲密则仅维持着最基础的联结,对感情既不作为也不经营。缺乏沟通交流、深度关怀、相互依偎的安全感以及性生活,这样的关系难以称为真正的“伴侣”。
即便结了婚,有了名义上的爱人,实际上却无人相伴。
2.没有时间沟通
生活过于繁忙,以至于没有精力去“谈情说爱”。
生活的琐碎事务繁多,让人应接不暇,与伴侣进行深入的谈心或亲昵举动似乎变得不切实际。《奇葩说》中的储殷教授曾提到,孩子上小学后,他和妻子的关系迅速紧张,两人几乎没有时间进行沟通与交流。一个忙着在屋里辅导孩子作业,另一个则在外静静等候。周末也无法一同去看电影,因为要送孩子去辅导班。
许多夫妻的现状大抵如此,仅讨论孩子的教育和老人的身体状况,便认为足够了。到了夜晚,都已疲惫不堪,哪还有余力去谈心、去安慰对方,或是享受夫妻生活?
同床共枕,却仿佛身处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。
《只想和你好好生活》一书指出:中国夫妻面临的最大问题,就是缺乏亲密。
感情走到尽头,并非因为不爱,也并非某一方犯下不可饶恕的错误。可能仅仅是因为,我们从未真正走进过对方的内心,未曾目睹过对方那颗既孤独又虔诚的灵魂。
3.在亲密关系中退缩的我们,内心究竟在恐惧什么?
假性亲密关系,是指在亲密关系中刻意逃避真正的亲密,用表面的“共处”来避免深层次的连接。
尽管每个人都向往真正的亲密,但我们却往往不敢去追求这种幸福。
每个人既有坚强的一面也有脆弱的一面,真正的亲密关系需要我们卸下防备,展现出自己的脆弱,让对方能够温柔地触碰。
这意味着,我们需要将自己最不堪一击的一面展现给对方。
然而,这种展现本身就会对安全感构成挑战。“他是否能真正理解我呢?”“他以前曾嘲笑过我,我为何还要主动靠近呢?”或许是因为过往受挫的经历,受过伤的我们,在潜意识里出于自我保护,筑起了一道高墙。
在今后的日子里,每当想要坦诚地表达自己时,那堵高墙就会唤起我们对过往痛苦的回忆。
4.正视真实的自我
人只有在感到足够安全、确认周围环境稳定时,才会完全敞开心扉。
对此我深有同感。我曾是一个不善交流的人,特别是在与好友交谈时,我从不敢直接表达自己的想法。
这源于我的原生家庭,父母对我要求严苛,他们评判我的依据是事情的对错,而非我的感受。因此,我养成了不沟通、不表达自我的习惯。
而我的妻子则截然不同,她热衷于沟通。在我们初识时,她常疑惑地问我:“你为何不能直截了当地表达呢?”这让我意识到,我们可能都对自己有着“错误”的认知,缺乏直面真实自我的勇气。
“假性自我”的概念可追溯至婴儿时期。若婴儿的需求能得到及时满足,他们成年后便能清晰地认识自己。反之,若婴儿的需求总需迎合母亲的意愿,且无法表达不满,那么他们的自我就会被压抑。
过往被拒绝的经历,加之我们不敢面对内心真实想法,导致亲密关系进一步恶化。
5.优质的婚姻不应伴随孤独
或许我们都曾期盼有人能主动走进我们的内心,温柔地敲门,但往往这样的人会让我们感到失望。久而久之,我们对彼此的期待便逐渐消逝。
所谓的“真爱”,其实很简单,就是有人能聆听你的心声,让你卸下防备。“假装”亲密的夫妻,实则如同室友,顶着亲密的名义,却做着疏远的行为。
《假性亲密关系》一书指出,伴侣间为了规避冲突,会小心翼翼地避开一些关键或敏感的话题。
两人对彼此的了解、接纳与信任并未随时间增长而加深,相处仅凭习惯、义务与责任维系。我们的婚姻并未消逝,只是陷入了困境。问题在于我们既不懂亲密,却又渴望亲密。
亲密是一门需要学习的艺术,它建立在充分的信任与细腻感知之上。
掌握经营亲密关系的能力,是我们一生的课题。
无论与谁步入婚姻,或是否选择婚姻,最终我们面对的,都是真实的自我。
- 上一篇:已婚男人无边界感是婚姻大隐患
- 下一篇:这几种夫妻相处模式注定过不下去
评论列表